英国外交大臣大卫·米利班德访问外交学院,并与外交学院师生交流座谈。
所以,会在原来28国集团、30国集团的基础上继续跟进。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健全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把污染减排与改善环境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通过污染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以来,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明显成效证明,节能减排是保护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中国在所有这些行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家可能还没有认识到追究能够有这样一个作用,中国已经发出了非常强有力的信号,要提高能效、减少排放,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个论坛应该向外界发布的一个信息,中国在环保和能效这方面有多大的决心。另外一个想说的就是在能效方面在不同的经济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能源和GDP的比例下降之后,仍然是很高的比例。实际上我主要想关注能源这个方面,因为我谈到实际上大家的基本需求是对能源的需求,而不是对碳的需求。我想中国在转型过程中是可以扮演这种领导角色的。
从探索任务看,具有长期性和前瞻性,要求着眼长远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趋势。我们现在大概是排放有470亿吨,Gt和10亿这个单位是一样的。对无法按期完成且排放污染物超标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将废水排放量大、影响水环境质量的污染源列为环境监管重点,凡不能稳定达标的一律关停
IPCC今年1月承认,该机构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存在一些失误,如称喜马拉雅冰川将在2035年消失等。萨科齐是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森林盆地大会开幕式上做上述表示的。不过分析人士指出,尽管IPCC的这份气候变化报告存在一些错误,但其得出的地球正在变暖并将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结论,依然被广大科学界人士所认可。他表示,人们当然可以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质疑,但这样做的目的应该仅限于推动科学的发展,IPCC应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
法国总统萨科齐11日说,气候变化是一个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权威性无可置疑。他说,近来国际社会对有关气候问题的一些论述提出质疑,但人们不应忘记问题的根本所在,即气候变化是一个事实,并非人为杜撰
他数次与各国领导人、东道国领导人进行沟通,试图借自己的影响力劝说各国做出妥协、让步。因为协议从实质、程序上来看,都未能满足他们的要求。2010年的三场气候会议,最具挑战性的还是年底的坎昆峰会。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有些国家要求中国自主减排目标应接受国际核查。
中国和印度必须跟美国一样强制减排。然而,发达国家认为中国还可以做得更多。2009年9月,奥巴马在联合国老调重谈,联合国大会厅漠然。虽然最终大会没有通过这个协议,但协议毕竟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在自愿基础上参与减排,这将对美国政府推动国会改变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发挥一定的作用。
欧盟向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表现积极,当前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欧盟在主导。2009年12月19日凌晨4时,部分对协议不满的国家要求就会议程序问题发言,但丹麦首相拉斯姆森置之不理。
1月24日,中国联合印度、南非、巴西等国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公约》主席团增加谈判会议的次数。美国认为,当前的国际合作框架不公平,没有纳入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如果希望美国加入强制减排的话,必须要求中国、印度也一起加入。
会后,欧盟各国领导人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但又不敢指责美国,于是找中国发泄,指责中国应为哥本哈根会议未达成如期目标负责。[page]此外,欧盟早早宣布,欧盟在2012至2020年间的减排承诺为20%,还表示,如果其他大国都加入减排,欧盟愿意把这个指标提高到30%。每到选举年,美国国内政治趋于消极。某拉美国家一位女代表情急之下,拿出刀子将自己的手指割伤,并愤怒地说,难道你们只有在看到我们的鲜血之后,才能重视我们的要求吗?那现在我就让你们看一看。同时,中方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目前,坎昆峰会的东道国墨西哥正在紧张地与各方接触,期望从中找到既可以发挥最大作用,又不违反议事规则的捷径。
客观地讲,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履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上比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做得好。目前,人们对坎昆峰会最为关注的有五大疑问。
可以说,全世界都在瞩目中国。但潘基文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最终坎昆会议的结果会不会还像去年哥本哈根会议那样饱受争议,最后使秘书长成为大家指责的对象?在2009年初联合国施政报告上,潘基文把2009年称为气候变化年,发誓要在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推动各国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而发展中国家则坚持认为气候变化涉及每个国家的利益,必须保证所有国家的参与性才能保证最终成果的公正性。为了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中方强调已经将减排行动写入《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受国内法律和舆论监督。
但哥本哈根的谈判进程令秘书长一直焦虑。潘基文还任命了数位前国家领导人担任联合国气候变化特别代表。美国媒体异口同声称赞中国。他要求东道国领导人出面,直接跟部分拉美国家领导人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与合作。
奥巴马宣布的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的指标,虽然离《京都议定书》和国际社会的期望值都相距甚远,但比布什政府姿态要高一些。但事态如何发展,气候会议是否会再出现血淋淋的场面,值得关注。
已经提出辞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长德波尔说,迄今已有109个国家就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发表的《哥本哈根协议》向秘书处作出积极回应,其中包括中国。当最后的协议出来后,潘基文非常兴奋,但他没有想到拉美部分国家对此并不买账。
中国在一些问题上做出妥协,正是展现了参与全球气候行动的最大诚心。疑问五:中国会否进退为难? 在排放总量上,中国已逼近美国。
所以,欧盟也一直认为自己最有资格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发言。这些表态体现出,中方认识到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为达成协议,在非原则性问题上,也需要有妥协精神。有专家认为,这既与东道主丹麦想青史留名而试图主导会议进程有关,也与哥本哈根会议期望值被无限拔高有关。也愿意自愿地、主动地做一些说明或澄清,可以考虑与各方进行国际交流、对话和合作。
哥本哈根会议一落幕,中国代表团便开始新一轮谈判的准备。不过,美国国会的态度非常明确:不能影响美国经济的发展。
到会议最后时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与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会谈时,向四国领导人拍胸脯保证,他可以代表欧盟的意见,如果他与基础四国领导人达成一致意见,他说服欧盟各国领导人没有问题。在减排审核机制方面,某些国家对中国抱有误解,心存疑虑。
这一要求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响应。在新一年里,欧盟应该会吸取哥本哈根的教训,免得再被甩到一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